丁玲 這時張裕民和楊亮還留在果樹園里。從樹葉中漏進來的稀疏的陽光,斑斑點點鋪在地上,灑在他們的身上。他們一邊吃著果子,一邊已經摘了滿滿的一籃。這是張裕民舅舅郭全的。楊亮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景致。葫蘆冰的枝條,向樹干周圍伸張,像一座大的寶蓋。一棵葫蘆冰所覆蓋的地面,簡直可以修一所小房子。上邊密密地垂著深紅,淺紅,深綠,淡綠,紅紅綠綠的肥碩的果實。果子以葫蘆冰為最多,間或有幾棵蘋果樹,或者海棠果。海棠果一串串垂下來,紅得比花還鮮艷。楊亮忍不住摘了一小串拿在手里玩著。 楊亮每走過一棵樹,就要問這是誰家的。當知道又是屬于窮人的時候,他就禁不住滿心喜悅。那葫蘆冰就似乎更閃耀著勝利的紅潤,他便替這些樹主計算起來了,他問道:“這么一株樹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遠了。像今年這么個大年,每棵樹至少也有八九百,千來斤呢。要是火車通了,價錢就要高些。一畝果子頂不上十畝水地,也頂上七八畝。” 楊亮被這個數字駭著了,把眼睛睜得更大。張裕民便又解釋道:“真正受苦人還是喜歡水地,水地不像果樹靠不住。果子結得好,究竟不能當飯。” 楊亮又計算著,假如這十畝地可以收獲三萬斤,那么至少值錢三百萬元。每家可分得十五萬,合市價能折小米七百五十斤。三口之家,再拉扯點別的活計,就勉強可以過活了。楊亮不覺對這果樹園發生了很大的興趣,于是便更詳細地問著全村果樹的數字,和屬主的姓名,也就是那些地主和富農的名字。 他們把果子賬算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張裕民又接著他們在路上沒談完的話:“在會上我當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②的耳目呢。再說,提出來了,通不過也是白費,誰心里也在琢磨著‘出頭椽子先爛’咧。你說,他們真的還不明白?” “你不是已經派了民兵暗地監視著嗎?” “民兵也不敢全告訴呀!要是都能像張正國那樣才好。這是一條漢子,大義滅親,死活只有一個黨。” “趙得祿是個老村長了,我看倒也是個精明人。他家里窮得那樣子,老婆連件上衣也沒有,這樣的人也靠不???”“這人心里明白,就臉軟,拉不下來。今年借了江世榮兩石糧食,還當人不知道,欠了人家的,就硬不起來了。唉,這幾個人呀,各有各的藤藤絆絆。所以斗哪一個,也有人不愿意!” 張裕民又說老百姓腦子沒有轉變的時候,憑你怎么講也沒用。他聽從了楊亮的囑咐,今晚開農會,大家要共同商量出一個辦法來。他看到天色已經不早,就先提著一籃果子回去。楊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園子的小屋來。 這個老頭有兩撇八字胡,是一個不愛多說話的老頭子。他靠在屋外的一個樹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楊亮看見他膝前籃子里撿得有十幾個爛了的果子,便問: “這有什么用呢?” 老頭子笑了,含糊地說:“全是爛的,唉……還有半邊不壞,曬干喝茶可好呢……”后來他睜眼望著楊亮說:“同志,以前連撿這么個爛的也不成呀!干望著這幾棵樹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樹,就敢把這爛的丟了?” 楊亮一聽,便說:“你這人太好了,看我們剛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頭子又一本正經地說,“這還不全是你們給咱的。你們是好人,你們把富人的東西全分給咱們窮人了。你們這回又來干這號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們是什么人呢?為啥要干這號子事呢?”楊亮覺得這老頭很有趣。 “你們,”老頭子確切地笑了,“你們是八路軍,是共產黨。你們的頭子毛主席叫你們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為哈呢?老伯,你再說說看。” “他為咱們嘛!他為的是窮人,他是窮人王。”老頭子仍然很肯定地笑著。 “老伯,假若你們村上有共產黨,你入不入?”楊亮試探著他。 “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沒有人,我一個人就不入。” “一個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個老頭子辦不了事呀!” “呵……”楊亮覺得意外的高興了,他勸他參加黨,參加了黨,大家團結得更緊,更不怕那些壞蛋。翻身只有靠自己,才翻得牢。老頭子聽得迷迷糊糊地笑著,結果他也告訴楊亮,假如他入黨,得先找一個人商量商量。楊亮說:“這種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萬一碰著壞人了呢?”老頭子便顯出為難的樣子,最后楊亮只好問他想和誰商量,老頭子低低地說:“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楊亮便又呵呵地大笑了,連連點頭說:“能成,能成。” 天已經在黑下來,楊亮覺得這果園真使人留戀。老頭子憨憨地笑著,要留楊亮吃晚飯。但楊亮卻不得不去了,走以后還時時回頭望著這漸漸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樹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頭兒。 【注】①節選自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作品反映的是1945年華北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初期的情況,節選部分的前文,寫的是暖水屯黨支部書記張裕民與下鄉干部楊亮在路上交流斗爭惡霸地主錢文貴的事,張裕民訴苦說村干部們不團結。正交流時,他們到了果樹園。②指村中惡霸地主錢文貴。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把果樹園分給窮人后,他們每家每年可以得到約十五萬元,就勉強可以過活了。 B. 村干部中有錢文貴的耳目,張裕民孤掌難鳴,所以斗爭這個惡霸的事一直定不下來。 C. 老村長趙得祿借了江世榮兩石糧食,欠了他的人情,從心底里不愿意斗爭他。 D. 郭全老頭兒靠在樹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表現了他在生活改善后的心滿意足。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以“深紅,淺紅,深綠,淡綠,紅紅綠綠”作“果實”的定語,其間不用頓號而用逗號,讀起來語氣舒緩,有強調之意,透露出人物內心的喜悅。 B. 小說對張正國的描寫是從張裕民的視角進行的,屬于側面描寫:以張裕民對他的簡短評價,寫出其鐵面無私,對黨的忠誠,人物形象鮮明。 C. “又來干這號子事”“你們的頭子毛主席”“他是窮人王”之類的話語,是富有地域色彩的純自然的農家口語,非常合乎農村老頭子郭全的身份與特點。 D. 結尾“漸漸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樹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頭兒”是動態描寫,顯示了果樹林愈來愈暗、郭全的身影愈來愈模糊的過程,畫面如在目前。 8. 請從小說故事情節構思方面分析作者為什么要寫張裕民與楊亮關于村干部情況的對話。 9.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評論說:“作為紅色文學經典,《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思想深刻,生動活潑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革。”請結合節選部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 6 D 7. C 8. ①接續前面的對話,同時引出后面開農會的內容,使情節前后貫通,散而不亂。 ②在敘寫果樹園方面的內容時,插入有關村干部的思想狀況,寫出了農村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凸顯土改運動初期改革的艱難,內容更豐富,情節顯得有波瀾。 9. ①節選部分以張裕民與楊亮的對話、楊亮與郭全的對話,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改變舊的社會秩序、翻身得解放的歷史事件;寫出了土改運動的復雜性、艱巨性;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深受人民擁護以及土改運動必將取得最后勝利的根本原因,可謂思想深刻。 ②它反映了時代的變革,不是通過枯燥的介紹,而是借助于具體的事件、生動的描寫、鮮明的形象,讓讀者如臨其境,不知不覺間就對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A.錯在“每家每年可以得到約十五萬元,就勉強可以過活了”,一是每年不一樣,分為大年和小年,此時是個大年;二是對于“三口之家”來說,有這十五萬元也不行,還得“再拉扯點別的活計”。 B.錯在“張裕民孤掌難鳴”,有斗爭錢文貴的想法的并非只有張裕民,所以不能說“孤掌難鳴”。 C.錯在“從心底里不愿意斗爭他”,趙得祿不愿意斗爭江世榮,是因為“臉軟,拉不下來”,不是“從心底里不愿意斗爭”。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富有地域色彩”錯。選項中所列的話語,并不是某個特定地域的人的專有話語,沒有地域色彩。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的能力。 “楊亮不覺對這果樹園發生了很大的興趣,于是便更詳細地問著全村果樹的數字,和屬主的姓名,也就是那些地主和富農的名字”“他們把果子賬算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張裕民又接著他們在路上沒談完的話:‘在會上我當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的耳目呢。再說,提出來了,通不過也是白費,誰心里也在琢磨著“出頭橡子先爛”咧。你說,他們真的還不明白’”,接續前面的對話,“張裕民又說老百姓腦子沒有轉變的時候,憑你怎么講也沒用。他聽從了楊亮的囑咐,今晚開農會,大家要共同商量出一個辦法來”,同時引出后面開農會的內容,使情節前后貫通,散而不亂。 “楊亮每走過一棵樹,就要問這是誰家的。當知道又是屬于窮人的時候,他就禁不住滿心喜悅”,在敘寫果樹園方面的內容時,“在會上我當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的耳目呢。再說,提出來了,通不過也是白費,誰心里也在琢磨著‘出頭椽子先爛’咧。你說,他們真的還不明白”“你不是已經派了民兵暗地監視著嗎?”“民兵也不敢全告訴呀!要是都能像張正國那樣才好。這是一條漢子,大義滅親,死活只有一個黨。”“趙得祿是個老村長了,我看倒也是個精明人。他家里窮得那樣子,老婆連件上衣也沒有,這樣的人也靠不???”“這人心里明白,就臉軟,拉不下來。今年借了江世榮兩石糧食,還當人不知道,欠了人家的,就硬不起來了。唉,這幾個人呀,各有各的藤藤絆絆。所以斗哪一個,也有人不愿意”,插入有關村干部的思想狀況,寫出了農村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凸顯土改運動初期改革的艱難,內容更豐富,情節顯得有波瀾。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真正受苦人還是喜歡水地,水地不像果樹靠不住。果子結得好,究竟不能當飯”“楊亮又計算著,假如這十畝地可以收獲三萬斤,那么至少值錢三百萬元。每家可分得十五萬,合市價能折小米七百五十斤。三口之家,再拉扯點別的活計,就勉強可以過活了。楊亮不覺對這果樹園發生了很大的興趣,于是便更詳細地問著全村果樹的數字,和屬主的姓名,也就是那些地主和富農的名字”,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改變舊的社會秩序、翻身得解放的歷史事件; “在會上我當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的耳目呢。再說,提出來了,通不過也是白費,誰心里也在琢磨著‘出頭橡子先爛’咧。你說,他們真的還不明白”“你不是已經派了民兵暗地監視著嗎?”“民兵也不敢全告訴呀!要是都能像張正國那樣才好。這是一條漢子,大義滅親,死活只有一個黨。”“趙得祿是個老村長了,我看倒也是個精明人。他家里窮得那樣子,老婆連件上衣也沒有,這樣的人也靠不???”“這人心里明白,就臉軟,拉不下來。今年借了江世榮兩石糧食,還當人不知道,欠了人家的,就硬不起來了。唉,這幾個人呀,各有各的藤藤絆絆。所以斗哪一個,也有人不愿意”,寫出了土改運動的復雜性、艱巨性; “你們是八路軍,是共產黨。你們的頭子毛主席叫你們這么干的嘛”“毛主席又為哈呢?老伯,你再說說看”“他為咱們嘛!他為的是窮人,他是窮人王”“老伯,假若你們村上有共產黨,你入不入”“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沒有人,我一個人就不入”“一個人怕什么呢”“不怕什么,一個老頭子辦不了事呀”對話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深受人民擁護以及土改運動必將取得最后勝利的根本原因,可謂思想深刻。 “楊亮覺得意外的高興了,他勸他參加黨,參加了黨,大家團結得更緊,更不怕那些壞蛋。翻身只有靠自己,才翻得牢。老頭子聽得迷迷糊糊地笑著”“老頭子憨憨地笑著,要留楊亮吃晚飯。但楊亮卻不得不去了,走以后還時時回頭望著這漸漸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樹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頭兒”,它反映了時代的變革,不是通過枯燥的介紹,而是借助于具體的事件、生動的描寫、鮮明的形象,讓讀者如臨其境,不知不覺間就對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可以說是生動活潑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