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
    1. ?

      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品讀 > 唐詩精選 >

      品讀經典之唐代送別詩三首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panayanon.com    發布時間:2013-06-20 09:35
      品讀 唐代送別詩三首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

      王孫歸不歸。

      【注釋】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我的友人以后,夕陽西墜我關閉柴門。 待到明年春草綠的時候, 友人呀你還能不能回來呢?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解】:
      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萋萋:茂盛的樣子。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評析】: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第二首

        六翮飄飖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注釋】  
       1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2黃云:天上的烏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

      3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4莫愁:請不要憂愁 。   5知己:知心的朋友。   6誰人:哪個人。

        7識:認識.   8君:你,這里指董大。   9翮:羽毛。   10飖:搖曳。
      [1]    

      【譯文】   

      第一首:  天空萬里烏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風吹來大雪紛飛,不要擔心往后不會遇到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第二首: 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相關閱讀

      品讀經典之唐代送別詩三首
      孟浩然的詩集品讀賞析
      白居易《賦得草原送別》原文分析品讀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原文品讀
      品讀王維的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的古詩視頻朗讀賞析

      有幫助
      (12)
      ------分隔線----------------------------
      ? 久久一二三区波多野结衣无码
        <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