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
    1. ?

      當前位置: 首頁 > 詩經全文 > 詩經·國風 >

      《詩經·國風·豳風·伐柯》“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弊g文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panayanon.com    發布時間:2013-12-07 22:15
      詩經·國風·豳風·伐柯

      【概要】砍柴需要斧頭,娶妻需要媒人。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注釋】
         01、伐:砍伐
         02、柯:草木的莖枝或斧柄
         03、克:能夠,指“如何砍柴,非斧頭不可”
         04、?。喝?br />    05、則:法則、道理
         06、不遠:指道理差不多,或說合乎禮法
         07、覯(Gou):遇見
         08、籩(Bian):古代祭禮和宴會時盛果類食物的竹篾食具
         09、豆:木制盛肉類的食器
         10、踐:成行成列,陳列整齊貌

      譯文
      怎么砍伐斧子柄?
      沒有斧子砍不成。
      怎么迎娶那妻子?
      沒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
      這個規則在近前。
      要想見那姑娘面,
      擺好食具設酒宴。

      譯文
      伐木作個斧柄怎么樣?沒有斧子完不成。娶個妻子怎么樣?沒有媒人取不得。
      伐木作柄呀伐木作柄,其可仿效的就在不遠處。我遇見的那個人呀,舉行儀式很整齊。

      簡析:
      《伐柯》是《詩經》中的一篇,形式為山歌,形式短小,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辯證思想。
      這是一首比喻的山歌,要想砍棵木棍做斧柄,就必須先要用斧頭來砍木棍,沒有斧頭,這木棍是很難砍的。因此,想要娶個好妻子,就必須先要尋找媒人,再由媒人根據兩家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人家。
      對于“伐柯”,子思在《中庸》里有個很好的解釋:“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這個意思是說,手里拿著斧柄伐木作斧柄,只要瞄一眼就能看得見,但有的人還要到處找。這是比喻很多人盲目地追求中庸之道,什么都要“中”,把中庸之道弄成條條框框似的東西,嚴格遵守。其實中庸之道亦是活潑潑的,是根據時間地點及周圍環境隨時變動著的。所以君子以人的道理來治理人民,使其改正并停留在中庸之道上。


      鑒賞
      《伐柯》這首詩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思想:
      一方面強調“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為運動變化需要一個中介,所謂“自內出者無匹不行”,或如陽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
      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則不遠”,運動變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應”,“感”才是運動變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無主不止”。
      君子修身以至建功立業,也不過是“求其放心而已矣”。“內”“外”只是不得已的說法,內與外不能截然對立開來,內是感,是主,外是應,是從,因為內外是主與從的關系,所以才可以說“萬物皆備于我”。
      整首詩是在闡述《易傳》“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前半部分說“無平不陂”,后半部分說“無往不復”。
      《陽明先生集要》中有一段話是對《伐柯》最好的注解:
      昔有人問先生:“能養得此心不動,即可與行師否”?
      先生曰:“也須學過,此是對刀殺人,豈意想可得?必須身習其事,節制漸明,智慧漸周,方可信行。蓋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后世格物之學所以為謬也??鬃幼灾^軍旅之事未之學,此亦不是謙言。但圣人得位行志,自有消變未形之道,不須用此。后世論治,于根源上全不講及,每事只在半中截做起,故犯手腳。若在根源上講求,豈有必事殺人而后安得人之理?”
      儒家注重踐履,反對空談心性,批判佛道兩家遺棄人倫物理。“匪斧不克”、“無匹不行”,即是要“身習其事”,然后才能“節制漸明,智慧漸周”,才能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如果認為“養得此心不動,即可與行師”,這正如孟施舍之養勇:“視不勝,猶勝也”,并不是真正的“守約”,這只是掩耳盜鈴、視有若無罷了,物與我的對立沒有得到轉化。只有“履其事”才能“造其理”,“節制漸明,智慧漸周”即是孟子所說的“集義”。只有身習其事,才能化客為主,充養身心,進而守約而博施于眾,自然做到與物無對,仁者無敵。
      遵守規則,這本身就是人間的一個普遍規則。
      規則有自然的、客觀的,比如砍斧頭柄用斧頭;有人為的、變 化的,比如娶妻需要嫁人。自然規則不可更改,無論是否愿意,都 必須遵守,沒有例外。人為的規則就復雜多了。

        遵守規則,這本身就是人間的一個普遍規則。
        規則有自然的、客觀的,比如砍斧頭柄用斧頭;有人為的、變化的,比如娶妻需要嫁人。自然規則不可更改,無論是否愿意,都必須遵守,沒有例外。人為的規則就復雜多了。
        人為的規則要普遍有效,首先要得到受規則制約的人們的認同,否則難以奏效。它也要求參與制定規則的人本身要受制約,而不應當有例外。此外,還應當有某些強制手段,用以強制或懲罰少數越軌者。并且,人為的規則是隨著時代、社會、民族的不同而不斷改變的。有形成文字的規則,比如法律、法規,也有不成文的規則,比如約定俗成的習俗、習慣、傳統和道德規范等等。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人不可能沒有規則,財也不可能沒有規則,社會機器的運轉更不可能沒有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按規則生活的動物。




      相關閱讀

      《國風·邶風·雄雉》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
      國風·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詩經·衛風·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比姆?/a>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薄对娊?衛風.淇奧》全文翻
      詩經·國風·秦風全集 國風詩經名句賞析
      詩經名句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

      有幫助
      (3)
      ------分隔線----------------------------
      ? 久久一二三区波多野结衣无码
        <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