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怎么能說沒有衣服呢?我的斗篷就可以與你共用??! [出典] 春秋 《詩經·秦風·無衣》和《詩經·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釋: 秦風 袍: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就是今之披風,或名斗篷。“同袍”是友愛之辭。 于:語助詞,猶“曰”或“聿”。興師:出兵。秦國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開地千里。當時戎族是周的敵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為周王征伐,秦國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號。 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戈平頭而旁有枝,矛頭尖銳。 仇:《吳越春秋》引作“讐”。“讐”與“仇”同義。與子同仇:等于說你的讐敵就是我的讐敵。 澤:同“襗”內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橫直兩鋒。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戰裙。 唐風 七:七章之衣,諸侯的服飾;虛數,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適。 吉:美,善。 六:音路,六節衣。 燠:音“玉”,暖熱。 譯文1: 秦風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唐風 難道我無七節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貼合身又吉利! 難道我無六節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貼好看又溫暖! 譯文2: 秦風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戰袍。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戈與矛。我們面對的是共同的敵人!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矛與戟。我愿與你一同戰斗!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盔甲兵器。我愿與你一同前進! 賞析: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于秦地(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為了便于閱讀,我們先將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解釋一下。“袍”,即戰袍,披可以為衣,蓋可以作被。“王于興師”,猶言國家要出兵打仗。于,為動詞詞頭;興師,起兵。“修”,修整。“戈矛”,兩種長柄兵器。戈,即平頭戟,長六尺六寸;矛,長兩丈。“子”,你,指戰友。“同仇”,是說我們的敵人是共同的。“澤”,內衣。“戟”,一種長柄武器,無刺為戈,有刺為戟。“偕作”,即共同奮起。“裳”,下衣,指遮蔽下體的戰裙。“甲兵”,即鎧甲和兵器。“偕行”,同行,指一塊兒上戰場。 全詩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設為問答的句式、豪邁的語氣,表現出那種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謂“無衣”,是說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但是,這點兒困難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戰袍、一件內衣、一件戰裙,也可以與戰友共享。“同袍”、“同澤”、“同裳”,正生動地表現出大敵當前,戰友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則寫他們一聽到君王要發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勵兵刃,整裝待發。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們那種摩拳擦掌、積極奮戰的高昂的戰斗熱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語,則由共同對敵的仇恨,寫到共同奮起、同赴戰場,正表現出一種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誓死保衛疆土的義憤。全詩感情激蕩,氣勢非凡,極像一首戰士進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現出一種慷慨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詩章。 《詩經》“國風”中,反戰的詩篇很多,但那是反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義之戰。至于對抵御外侮、保衛家園的正義戰爭,人民群眾還是竭誠擁護并踴躍參加的。每當國難當頭之時,人民群眾總是表現出一種高度的愛國熱忱和英勇獻身精神,這正是一個民族不被亡的根本?!肚仫L·無衣》正是表現了這種誓死抵御外侮、英勇衛國的精神?!对娊洝分械倪@類詩篇,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人民群眾在保家衛國的斗爭中所表現出的精神風貌;而且也標志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一開始就進入了我國進步文學創作領域。這類詩歌,必將以它特有的光輝、巨大的魅力,照耀詩壇,教育和鼓舞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