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 [出自] 春秋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黍 :一種農作物,即糜子,子實去皮后叫黃米,有黏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離離:莊家一行行排列的樣子。 稷 :谷子,一說高粱。 行邁:遠行。邁,行、走。 靡靡:遲遲、緩慢, 猶疑不決的樣子。 中心:內心。 搖搖:心中愁悶難忍。 謂:說。 悠悠:遙遠、渺茫。 此何人哉:這(指故國淪亡的凄涼景象)是誰造成的呢? 實:籽粒。 噎 :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譯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結出粒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難過,哽咽難言。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譯文2: 那糜子一片連一片那高粱又長出新苗我徘徊在田間小徑我的心在顫抖 理解我——知我心憂不理解我——以為我作何尋求 青天在上是誰使宮殿變成荒丘! 那糜子一片連一片那高粱又抽出穗頭我徘徊在田間小徑我的心已破碎 理解我——知我心憂不理解我——以為我作何尋求 青天在上 這是誰呵這是誰? 那糜子一片連一片那高粱又結出穗實我徘徊在田間小徑我的心在抽泣 理解我——知我心憂不理解我——以為我作何尋求 高高青天呵這是誰呵究竟是誰! 賞析: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对娊洝饭卜诛L、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对娊洝窊魳返牟煌譃椤讹L》、《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洞笱拧?、《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br /> 這首詩在抒發對西周滅亡的沉痛時,首先出現的是生長茂盛的農作物,而莊稼生長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廟公室。這種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自然使詩人陷人悲哀之中,行進的腳步變得遲緩。三章反復出現“行邁靡靡”的詩句,用腳步的遲緩引出心情的沉痛。 這首詩采用的是遞進式的寫景抒情筆法。出現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農作物的部位暗合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顆粒。作者抒發沉痛之情時,依次是“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變得越來越強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憂國憂民,傷時憫亂,最后向天發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由誰來承擔西周滅亡的歷史責任,詩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問題的答案明確說出,而是采用質問的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并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每讀此詩,都會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濃濃的憂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嘆的語式又讓感傷的情緒顯得格外深沉、強烈。我曾經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讓詩人“心憂”的到底是什么呢?詩中沒有說,詩人好象很突然地就憂慮起來了。從詩的字面看,三章的內容簡潔明了:詩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間徘徊,便情不自禁憂傷起來,而且伴隨著黍稷的成長(出苗-成穗-結實),那股傷感越來越濃(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積在詩人的心里無處宣泄,不得不仰望蒼穹,一聲長嘆: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如此憂郁悲怨卻又不能說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憂”的緣由?壓抑著詩人的顯然是一股沉重強大、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抗爭的勢力。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詩人是不能說?不愿說?不敢說?而這一切一切的誘因竟是地里逐漸長熟的莊稼!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詩人究竟有沒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與詩人有著同樣的身份、同樣的處境、同樣的感觸、同樣的難言的苦衷?,F作為代表“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的一個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