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
    1. ?

      當前位置: 首頁 > 詩經全文 > 詩經·國風 >

      春秋《詩經·唐風·鴇羽》“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全文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panayanon.com    發布時間:2013-09-01 11:16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譯文]  高高在上的老天爺??!這苦日子何時才有盡頭?
         [出自]   春秋  《詩經·唐風·鴇羽》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注釋:
        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
        鴇:音bǎo,鳥名,似雁。
        栩:叢密的柞樹。
        盬:音古,閑暇。
        蓺:音易,種植。
        怙:依靠。
        曷:怎么。
        所:處所,指安居的處所。
        棘:酸棗樹。
        食:吃。
        極:盡頭,終極。
        行:行列。
        嘗:吃。
        常:正常的生活。


        譯文1: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空l養活我爹娘? 高高在上的老天爺,何時才能回家鄉?
          大雁簌簌展翅飛,成群落在棗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贍養父母哪有糧?高高在上的老天爺,做到何時才收場?
          大雁簌簌飛成行,成群落在桑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給父母嘗?高高在上的老天爺,生活何時能正常?
         
      譯文2:
          鴇鳥振羽沙沙響,紛紛落于柞林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沒空種植谷和粱。父母老人誰來養?老天爺啊,何時才能回家鄉?
        鴇鳥舞翼聲刷刷,成群落在酸棗林。王室差役總沒完,不能種我米和粱。父母過活哪來糧?老天爺啊,什么時候能收場?
        鴇鳥展翅簌簌飛,結隊落到桑樹上。王室差役沒個頭,何暇種那稻與粱。父母在家吃什么?老天爺啊,何時事情能正常?

      譯文3:
          野雁沙沙響一陣,櫟樹叢里息不穩。
         王差不得息,莊稼種不成!
         餓死爹媽誰來問?
         老天啊老天!那天小民得安身?

         野雁沙沙翅兒顫,酸棗叢里息不安。
         王差不得息,莊稼完了蛋!
         我爹我媽準餓飯!
         老天啊老天!哪兒有個了啊哪兒有個完?

         野雁成行響颼颼,息在一叢桑樹頭。
         王差不得息,莊稼不能收!
         爹媽拿什么來糊口?
         老天啊老天!太平年頭幾時有?

      賞析:
      《鴇羽》運用平凡的語言和平常的景物描寫,深刻地挖掘出重大的民生問題,即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已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然而詩中的主人公所尋找的出路,只是對天呼告,祈求蒼天讓他回家種莊稼養活父母,在思想上存在宿命論的影響。
      雖然如此,《鴇羽》在藝術上卻有其特色。那就是用賦、比、興的手法,以“鴇羽”起興,先讓主人公觸景生情,引起聯想,然后直抒胸臆。令讀者想象到主人公在颯颯的秋風中,眺望的成群成行的野雁,忽兒凌空飛翔,忽兒聚集停息在樹上,顯得多么自由歡暢!對比自己,卻遠離父母和家園,從事無休止的繁重勞役,尤其是不能種莊稼養父母,心中多么痛苦和無奈!因此反復吟唱“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接著又反復吟唱大量的疑問句“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嘗”,以及“曷其有所”“曷其有極”“曷其有常”等。在發出強烈的呼號中,顯示出勞動人民尊老養老、孝順父母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全詩語言質樸,內涵豐富、極富教育意義。


      關于這首詩的主題,古今各家認識比較一致,都以為是晉國政治黑暗,沒完沒了的徭役使農民終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無法安居樂業,贍養父母妻子,因而發出呼天怨地的聲音,強烈抗議統治者的深重壓迫?!睹娦颉吩疲?ldquo;《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后,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云:“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是詩。”方玉潤《詩經原始》云:“《鴇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則痛居處無定,繼則念征役之何極,終則念舊樂之難復。民情至此,咨怨極矣。”
           全詩三章首句均以鴇鳥反常地停集在樹上比喻成群的農民反常地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農養家糊口。因為鴇鳥是屬于雁類的飛禽,其爪間有蹼而無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澤草地,不能抓握枝條在樹上棲息?,F在鴇鳥居然飛集在樹上,猶如讓農民拋棄務農的本業常年從事徭役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正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王室的差事沒完沒了,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大量的田地荒蕪失種。老弱婦孺餓死溝壑,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戰亂頻仍的現實反映,所以詩人以極其怨憤的口吻對統治者提出強烈的抗議與控訴,甚至呼天搶地,表現出人民心中正燃燒著熊熊的怒火,隨時隨地都會像熾烈的巖漿沖破地殼的裂縫噴涌而出,掀翻統治階級的寶座。
            全詩三章語言大同小異,這是民間歌謠的共同點。至于三章分別舉出栩、棘、桑三種樹木,則純粹是信手拈來,便于押韻,別無其他深意。戴君恩《讀詩臆補》評曰:“亦平平敷敘耳,中問縮‘父母何怙’一句,詠‘悠悠蒼天’二句,而音響節奏俱妙矣。故知詩文全在吞吐伸縮中得趣。”陳繼揆《讀詩臆評》評曰:“一呼父母,再呼蒼天,愈質愈悲。讀之令人酸痛摧肝。”牛運震《詩志》評曰:“音節妙,頓挫悲壯。”對此詩的藝術特色都分析得很透辟。
       




      相關閱讀

      《國風·邶風·雄雉》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
      《詩經·衛風·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比姆?/a>
      詩經·國風·秦風全集 國風詩經名句賞析
      詩經名句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薄对娊?衛風.淇奧》全文翻
      國風·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有幫助
      (0)
      ------分隔線----------------------------
      ? 久久一二三区波多野结衣无码
        <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