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
    1. ?

      當前位置: 首頁 > 詩經全文 > 詩經·國風 >

      《國風·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茍亦無信”全詩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panayanon.com    發布時間:2017-04-22 12:34
      國風·唐風·采苓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注釋】
      1、苓(líng):通“蘦”,一種藥草,即大苦。毛傳:“苓,大苦也。”沈括《夢溪筆談》:“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俞樾《群經評議》:“詩人蓋托物以見意,苓之言憐也,苦之言苦也。”一說為蓮。舊注或謂此苓為甘草。
      2、苦:一種苦菜
      3、葑(Feng):蕪菁,也叫蔓菁,二年生草本植物,花黃色,塊根白色或紅色,扁球形或長形,可入菜。
      4、首陽: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南
      5、巔(Dian):山頂
      6、為(wěi)言:即“偽言”,謊話。為,通“偽”。
      7、茍亦無信:輕易不要輕信。茍,隨便,假如
      8、然:是
      9、與:贊同
      舍旃(zhān):放棄它吧。舍,放棄;旃,“之焉”的合聲。
      無然:不要以為然。然,是。
      胡:何,什么。
      苦:即所謂的苦菜,野生可食。
      無與:不要理會。與,許可,贊許。
      葑(fēng):即蕪菁,又叫蔓菁,大頭菜之類的蔬菜。
      從:聽從。
      胡得焉:怎么對呢,怎么能相信呢

      參考譯文
      攀山越嶺采茯苓啊采茯苓,那苦人兒佇立在首陽山頂。無聊小人制造著她的閑話,不要信啊沒有一句是真情。干脆拋棄它們吧拋棄它們,切莫信以為真清者自然清。那些造謠生事的長舌婦們,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攀山越嶺采苦菜啊采苦菜,那苦人兒尋到首陽山下來。無聊小人制造著她的閑話,你不要自亂陣腳參與進來。輕輕拂去它們吧拂去它們,切莫信以為真真相終大白。那些流言蜚語的制造者們,一無所得枉費心思空掛懷!
      攀山越嶺采蕪菁啊采蕪菁,那苦人兒轉到首陽山之東。無聊小人制造著她的閑話,最好堵上自己耳朵不要聽。不要太在意它們吧別在意,千萬別聽雨是雨聽風是風。那些以造謠傳謠為樂的人,能得到什么最終兩手空空!


      賞析
      《國風·唐風·采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勸說世人不要聽信讒言的詩。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在藝術表現上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手法,造成一種回環復沓的旋律美,給讀者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此詩的寫作目的是勸誡不可聽信讒言。關于此詩的本意,歷代一般論家都說是諷刺晉獻公的?!睹娦颉贩Q:“《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讒焉。”近人吳闿生《詩義會通》進一步申述其旨說:“獻公聽讒之事,莫過于殺太子申生,詩必為是而發?!缎颉凡谎哉?,人所共喻,無待更言也。”吳氏這一推斷,雖無信史可征,但不為無據,姑錄以備考。

      此詩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興的表現手法開篇。所謂“興”,依朱熹的解釋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陽之顛”,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陽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陽之東”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黃藥,又名大苦,葉似地黃。“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蕪菁,亦稱蔓菁,俗稱大頭菜,根塊肥大,可供蔬食。這三種植物,都是《詩經》時代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詩人用這三種習見之物以起興,從而表達自己“人之為(偽)言”“茍亦無信”、“茍亦無與”、“茍亦無從”的理念。
      此詩三章,先后告誡人們對待謠言要有三種態度“無信”、“無與”、“無從”。“無信”,是強調偽言內容的虛假;“無與”,是強調偽言蠱惑的不可置理;“無從”,是強調偽言的教唆不可信從。意思是說,首先要認識到它不可信,其次要不參與傳播,第三要不能聽信折磨自己。語意層層遞進,從而強調偽言之偽。接著詩人又用“舍旃舍旃”這個疊句,反復叮嚀,進一步申述偽言的全不可靠,要舍棄它們,不要信以為真,因為這世道很復雜,人心不古比比皆是,三人成虎、眾口爍金之事不絕如縷。至此,詩人所要申述的“人之為(偽)言”“無信”、“無與”、“無從”的理念已經闡述得淋漓盡致,無須再說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無信”、“無與”、“無從”,那么偽言也就沒有市場,制造偽言的人也無立足之地了。故此詩人在每章的結尾用“人之為言(偽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詩,表明造謠者徒勞無功。




      相關閱讀

      《國風·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全詩翻
      詩經·國風·召南 國風詩經名句賞析
      《國風·邶風·雄雉》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
      詩經·國風·豳風全集 國風詩經名句賞析
      詩經·國風·周南 國風詩經名句賞析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原文翻譯及賞析

      有幫助
      (0)
      ------分隔線----------------------------
      ? 久久一二三区波多野结衣无码
        <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