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云屏。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幢M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注釋】 ①朝中措:又稱《芙蓉曲》《梅月圓》《照紅梅》等,唐鄭縈《開天傳信記》: “有一美措,傲脫直人。”此調有多種體格,均為雙調。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體。上闋四句,下闋五句,共四十八字。上闋第一、第二、第四句,下片第三、第五句押平聲韻。 ②“蜀弦”二句:意謂美好動聽的琴瑟之聲也引不起激動的情感,整日地掩上云母屏獨自幽傷。蜀弦:即蜀琴,泛指蜀中所制之琴。秦柱:猶秦弦。指秦國所制琴瑟之類的樂器。柱:撥弦、架弦之碼。唐唐彥謙《漢代》:“別隨秦柱促,愁為蜀弦么。”關情:動情。 ③“已惜”二句:此二句寫惜春傷春的心情,謂蝴蝶已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 ④烘暖微酲:謂春日東風溫煦,暖意融融令人陶醉。微酲(chéng):微醉。 ⑤紅雨、指花瓣紛紛落下。 ⑥花鈴:即為防鳥雀而置的護花鈴檔。 【參考譯文】 動人的琴瑟聲也無法牽動我的情懷,我整日里掩上云母屏風獨自傷情。已經暗自憐惜蝴蝶褪粉,更不滿柔弱的柳絮也飄人水中,化為浮萍。 多事的春風吹散了殘留的寒冷,暖意融融令人陶醉。簾外紅色的花瓣紛紛落下,還能為誰系上那護花鈴呢?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之景和抒發傷春怨春之情的小詞。 首句即說春日寂寂,百無聊賴,縱是有動聽的樂曲也不能引起愉悅之情。 “蜀弦秦柱不關情”,既然琴瑟逸韻都難以使她動情,那么就只有整日地掩上云母屏風,獨自憂傷了。“盡日掩云屏”,而掩上屏風,又是因為窗外春景,不忍再睹。 那外面又是什么樣的景致, “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蝴蝶已經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這預示著春事已消歇。 “已惜”說明他的惋惜憐愛之情,而“更嫌”分明是一種懊惱的情懷了。此二句景語,已蓄傷春之意。 下闋轉寫薄情的東風,“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醒”。表面的意思是,東風真是多事,吹散了春日余寒,送來融融的暖意,給作者陶醉的感覺。說“東風多事”,可是后兩句“余寒吹散,烘暖微酲”。哪里是作怨語,分明是對春風褒獎有嘉嘛,這不是自相矛盾。 且看后面一句, “看盡一簾紅雨”,李賀《將進酒》詩“桃花亂落紅如雨”,史肅《雜詩》“一簾紅雨枕書眠”,似為此句所本:那為何會花瓣散落如雨,滿地落花狼藉?此一追問,便知當然是“東風多事”了。結合前三句,方知原來作者是怨東風帶走了明媚的春光,盡管它吹散了余寒.送來了溫暖,但它又摧殘花落,令作者心傷。 花是春天的象征,落花飄零滿地,意味這萬紫干紅的春天也將匆匆而去。遂有了結尾句的嘆問: “為誰親系花鈴?” 此處,作者反用“金鈴”之典,意思是說東風刮得如此之甚,花瓣落成紅雨。飄零殆盡,縱使惜花,在花枝上綴滿金鈴,可這又是為誰而系呢?“為誰親系花鈴”,結處此語,充滿著愁緒無著,愁懷難遣的寂寞感和失落感。 整首詞在寫法上亦景亦情,情景相融,自然渾融,空靈蘊藉,啟人遠神,令人回味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