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
    1.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原文翻譯與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panayanon.com    發布時間:2013-05-16 16:3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于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注釋:
           1、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雄偉壯觀。
        2、之:往,去。
        3、廣陵:揚州的舊名。
        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5、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6、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順流而下。
        8、盡:消失。
        9、唯見:只能見到。
        10、天際:天邊。
      【譯文】

      1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頻頻揮手,一起在那告別了黃鶴樓,他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著天邊奔流。
       
      [翻譯二]
      知心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
      在這暮春三月時他要東去揚州。
       他乘著一葉小舟影子隨碧空而盡,
      只見那滾滾長江向天邊奔流。

      【評點】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春,李白正游歷于漢口一帶,恰逢落第而歸的孟浩然要東游吳越,李白為之送行。而兩位風流瀟灑的偉大詩人之間的離別,無疑是一種詩意的離別。李白作為一位浪漫詩人,在寫下本詩時自然充滿濃郁的暢想。本詩為送別詩的經典名篇。詩人把對友人無限眷戀難舍難離的惜別深情,借孤帆漸漸在碧空消失,唯見長江水在天際流的場景,含蓄生動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余味不盡,給人無限的美感享受。廣陵,今江蘇揚州市。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唐代黃鶴樓處于武昌西黃鶴磯上,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詩人自然詩興大發,文思泉涌。友人要走了,還是在曾經共游的勝地分手,詩人心中的惋惜、不舍之情自是不用言說。
      次句寫明送別的時間——陽春三月和友人的去處——揚州。詩人在“三月”前加上“煙花”二字,將送別的環境描繪得詩意十足,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開元盛世的時代氣氛。“下揚州”之揚州,更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在這春光明媚的時節,老朋友要去那繁華的大都市揚州,詩人不禁心生羨慕。
      但最妙的還是后兩句以景寫離情,表現了老朋友離去之后詩人的惆悵。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孤帆遠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翹首凝望的詩人才注意到“唯見長江天際流”,足可見他目送時間之長。這兩句實寫的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這是單純地寫景呢?詩人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還有無限的向往之情,不正像這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寓離情于寫景中,以景物寫出離愁,是本詩的最大特色。詩人將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將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文字綺麗,意境優美,為千古麗句。

      [賞析]
        這首送別詩,大約寫于開元二十年(732)前后。陽春三月,友人孟浩然與詩人揮別于“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乘棹東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藍天之際,詩人卻仍久久佇立,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能載著他的深情,伴友人遠行。全詩意境闊大,情深意摯,不愧為一首傳誦千古的杰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后兩句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表現出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單純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文章標簽: 孤帆   送別   惜別   離別   朋友   長江   故人   黃鶴樓   揚州  




      相關閱讀

      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
      李白《笑歌行》“君愛身后名,我愛眼前酒”全詩翻
      李白《太原早秋》“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比?/a>
      李白《望木瓜山》“早起見日出,暮見棲鳥還”全詩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李白《送長沙陳太守》“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

      有幫助
      (63)
      ------分隔線----------------------------
      ? 久久一二三区波多野结衣无码
        <track id="f0s99"></track><track id="f0s99"></track>
        <table id="f0s99"></table>
        <track id="f0s99"></track>
        <pre id="f0s99"><label id="f0s99"><menu id="f0s99"></menu></label></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