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注釋 ⑴二龍:指爭戰之雙方。雌雄:指輸贏。 ⑵“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與曹操在赤壁作戰。周瑜用黃蓋詐降計,“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威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⑶滄江:指長江,因古時長江較清澈呈青蒼色,故稱。望:一作“弄”。 ⑷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蹲髠?middot;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杜預注:“鯨鯢,人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此指曹操與孫劉聯軍鏖兵的軍隊。 (1)詩中提及赤壁之戰的典故有何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理解。(4分) (2)詩歌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懷?(4分) 參考答案 (1)點明送別地點,含蓄地表達了對年輕有為的周瑜的敬仰之情,同時為下文寫“我欲因之壯心魄”蓄勢張本。(意思對即可) (2)一是對友人的期盼,希望朋友能經常給自己寫信,介紹在外奮斗的經歷;二是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贊頌,認為朋友像當年周瑜一樣風華正茂,年輕有為,自己也為有這樣才華橫溢的朋友而深感驕傲和自豪。(大意如此即可,但第二問要答出朋友對自己的鼓舞上才能得分) 參考譯文 猶如二龍爭戰以決雌雄,赤壁一戰,曹操的樓船被一掃而空。烈火熊熊焰煙沖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君去大江觀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當時留下的大鯨演行爭斗的遺跡。請您將實地的觀感一一寫信給我,使我看過信后也大快一下壯心。 譯文二 兩條英雄好漢在此處激烈戰爭,一決雌雄。頓時間,赤壁的江面上樓船遮天蓋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燒得通紅,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擊敗。 你馬上就要高飛遠走,到那個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會看到那場大戰留下的殘酷遺跡。 你要詳細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寫信來告訴我,我想我肯定會被你的描述而壯懷激烈,萬分感動。 ![]() 賞析 《赤壁歌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七古。此詩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突出周瑜的事跡;后四句則是送別時有感而發,希望友人經常來信報告佳音。全詩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容藝術地統一起來,并突出前者。作品風格慷慨雄壯,蘊含了作者濟時救民的思想感情。 從此詩題目可以看出,詩人的創作意圖在于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容藝術地統一起來,并突出前者。 全詩八句,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的事跡,后四句則是送別時的有感而發,形式上組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段落。使人驚異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詠史的任務。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赤壁之戰,曹操用大量軍隊,深入東吳國土,一心要同周瑜“決”戰,“爭”雌雄。周瑜雖處于劣勢,但能化不利為有利,以火攻取勝,曹操只落得全軍潰敗的下場。上述內容在這兩句詩里藝術地得到表現。上句化用《周易》里“龍戰于野”的典故。“二龍爭戰”是魏吳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來之筆,直接寫出了赤壁之戰曹操水師以失敗告終的結局。“樓船掃地空”五字頗見妙思。曹軍樓船云集江面,構成龐大的水上陣地,自謂堅如金城。不料這陣“地”頃刻間就被橫“掃”一“空”。詩人不說樓船在水上安營,而說在“地”上扎寨,這既是對曹操水師在吳地徹底完蛋的如實刻畫,也是對他吞并東吳土地夢想落空的含蓄諷刺。 “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前面詩人用“樓船掃地空”五字預示了戰爭的結局。這兩句才把造成這結局的緣由具體說出。但“烈火”句絕不僅僅是對“樓船掃地空”的原因的說明,更重要的是對古戰場上赤焰燒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實寫照。上句“張”“照”二字,極大地渲染了吳軍的攻勢。詩人把因果關系顛倒處理,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也顯示了詩人對穩操勝券者的輝煌戰果的深情贊許。赤壁之戰的勝敗,成因固然是吳方采用火攻法,但歸根到底取決于兩軍統帥在戰略戰術上的水平。下句詩人以凝重之筆指出:善于決戰決勝的周瑜,就是這樣從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擊破曹操幾十萬大軍的。這句雖然加入了議論成分,但周瑜的儒將風度,卻樸實自然地表現出來了。 后半的送別,是在詠史的基礎上進行的。字數雖與前半相等,實則等于前半的附庸。“君去滄江望澄碧”,這位友人就要離他而去,望著清澄碧綠的江波,少不了要興起南浦送別的感傷。但古戰場上“二龍爭戰”的“馀跡”還在腦際留存。“鯨鯢唐突留馀跡。”“鯨鯢”,是由《左傳》上的典故引起的聯想。“鯨鯢”是“大魚名”,以喻那“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唐突”義同觸犯。這里李白大約是喻指曹操倚仗權勢,想吞食東吳。李白在送別的詩行中,并沒有完全割裂詠史的情感線索。但詩人又立即回到現實中來,“一一書來報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經常來信報告佳音。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業抱負的人物。所以詩人在結尾寫道:“我欲因之壯心魄。”詩人能從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壯”自己的“心”膽與氣“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抱負,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壯年時代濟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詩把詠史與送別結合起來并特別突出前者,原因就在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