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戰國策·秦策》,有刪改)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一舉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 B. 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一舉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 C. 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一舉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 D. 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一舉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范雎謝曰”與“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鴻門宴》)兩句中的“謝”字含義不相同。 B. “大王信行臣之言”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兩句中的“信”字含義相同。 C. “亡不足以為臣憂”與“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兩句中的“亡”字含義不相同。 D. “千乘”即一千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千乘”“百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范雎來到秦國后,秦王請范雎賜教,范雎接連說“唯唯”,并沒有急著陳述自己的主張,這讓秦王十分著急。 B. 范雎被秦王的誠懇打動,幫秦王分析了秦國的形勢,認為秦王想要越過韓、魏的國土去進攻強大的齊國是失策的。 C. 范雎建議秦王與處于天下樞紐的韓國、魏國結交,并依附強大的楚國和趙國,這樣齊國就會自己前來歸附。 D. 魏國對秦王的態度變幻莫測,在范雎的建議下,秦王起兵攻打了魏國的邢丘,邢丘被攻陷后魏國果然來請求歸附。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霸王之業可致。 14. 范雎什么“三問而不對”?請簡要概括說明。 參考答案 10. A 11. B A.動詞,道歉。句意:范雎便恭敬地道歉說。動詞,感謝、道謝。句意:樊噲拜謝后,起身,站著把酒喝了。B.動詞,相信、信任。句意:大王信任我真能按照我的策略去做。形容詞,可靠的。句意:可靠的大臣和精銳的士兵拿著鋒利的兵器。C.動詞,逃亡。句意:即使流亡也不會以此為憂慮。動詞,滅亡。句意:因此,燕國雖然是小國,卻是最后一個被秦國滅亡的。 12. C “并依附強大的楚國和趙國”錯誤,根據原文“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虛也”可知,趙國強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國強盛,那么趙就要附秦。楚、趙都來附秦,齊國一定恐慌,齊國恐慌肯定會卑下言辭,加重財禮來服侍秦國,選項曲解文意。 13. (1)人們見到這樣盡忠于大王終究還是身死,因此人們都會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國來。 (“身蹶”,身死;“是以”,因此;“杜口”,閉口;“即”,到。) (2)拿秦國兵卒的勇敢,車騎的眾多,來抵擋諸侯國,輕易可造就霸王的功業。 (“卒”,兵卒;“當”,抵擋;“致”,招致,引來。) 14. ①自己客處他鄉,與秦王關系疏遠。②還不了解秦王的心意。③擔心阻斷其他人的進言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