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馬去趙,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將軍戰勝,王觴將軍。將軍為壽于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五》)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中“司空馬之趙”與“民孰與之眾”兩句中的“之”字意義和用法不相同。 B.“而親觀其孰勝”與“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句中的“孰”字含義相同 C.“而悉教以國事”與“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兩句中的“悉”字含義不相同。 D.約從,邀約合縱,戰國時齊楚等國聯合抗秦稱合縱,后引申為締結盟約。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司空馬逃往趙國后,趙王讓他代理相國,正值秦國調動兵馬進攻趙國,于是司空馬前去勸說趙王,想讓趙王放棄抵抗。 B.司空馬曾擔任秦國的相國,熟悉秦國的情況,也知道趙國無法戰勝秦國,于是提出了用一半國土賄賂秦國的應對策略。 C.在趙王表示反對賄賂秦國之后,司空馬提出讓自己帶領趙國的軍隊去抗擊秦國,卻遭到了趙王的拒絕,司空馬于是離開了趙國。 D.司空馬經過平原津時,郭遺向他打聽戰事,司空馬認為趙國很快就要滅亡,果然在武安君死后五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4分) (2)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4分) 14.請簡要陳述司空馬想實行賂秦之策的理由。(3分) 參考答案 10.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11.C【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識的能力。“悉”前后者意思相同,意思為“全,都”。 12.B【解析】本題考查歸納概述內容要點的能力。“司空馬曾擔任秦國的相國”說法錯誤,從原文“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為尚書”可知司空馬未擔任過秦國的相國。 13.(1)趙國曾以河間十二縣賄賂秦國,國土被削減,兵力被削弱,最終不能消除秦國的禍患。(得分點:“削”“卒”“不免”各1分,句意1分) (2)趙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為將,趙國一年以后滅亡;如果妄殺武安君李牧,趙國則不出半年就會滅亡。(得分點:“將”“期年”“若”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對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理解,翻譯時要注意抓得分點。 14.①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時的滿足,便會退兵。②其他諸侯國必然十分恐慌,從而出兵救趙。(答對一點1分,答對兩點3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梳理概括相關內容的能力。文中與“司空馬想實行賂秦之策”相關的文段為“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對這段文字加以梳理即可。 【參考譯文】 司空馬逃往趙國,趙王讓他代理相國。此時,秦國正調動兵馬進攻趙國。司空馬對趙王說:“文信侯擔任秦相時,臣是他的下屬,做過尚書一類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國的情況。如今大王讓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趙國的情況。臣愿為大王把兩國先做一番比較,看看誰的勝算大。(大王您看)趙與秦哪一個國家更強大?”趙王答道:“趙國當然沒秦國強大。”“以人口而言,哪一國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國。”司空馬說:“既然趙國諸事都不如秦國,那么面臨的就只有滅亡了。”趙王懇求說:“希望先生不要嫌棄趙國,不吝賜教,寡人愿意聽從先生的謀劃。”司空馬說:“假如大王用一半國土賄賂秦國,秦國兵不血刃便獲得趙國的一半,必大喜過望。秦國一來擔心趙國做魚死網破之爭,二來深恐諸侯率兵來救,秦王必定迫不及待收受獻地。秦國得到土地,便會退兵回國暫作休整,趙國雖然僅剩半壁河山,還足以自存。秦國收到賄賂日益驕橫,山東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趙國滅亡就會危及他們自己,他們一定會驚恐不安。諸侯驚恐則出兵救趙,合縱陣線就能形成。臣請求為大王約合各路諸侯。合縱成功,大王名義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實際上卻得到山東各諸侯的援助來共同抗擊秦國,秦國也不難被滅亡了。”趙王說:“不久前秦出兵攻趙,趙國曾以河間十二縣賄賂秦國,國土被削減,兵力被削弱,最終不能消除秦國的禍患。如今先生又建議割讓半數國土,只恐秦國因而更加強大,趙國更無力以自保,難免遭受滅亡之禍。希望先生再想個計策。”司空馬說:“臣出身于刀筆小吏,累官而積,仍是尚書小官,從來沒有率兵打過仗,我請求帶領趙國的全軍去抗擊秦國。”趙王并不愿意讓司空馬掌握軍權。司空馬說:“臣只有區區愚計,大王不采納,臣也沒什么可以奉獻給大王了,臣請求離開趙國。” 司空馬離開趙國,經過平原津。平源津縣令郭遺便熱情地接待他并問道:“聽說秦兵正在攻打趙國,客人自趙國來,請問戰況如何?”司空馬敘述了一遍為趙王設謀圖存而趙王不采納的事,趙國必定滅亡。郭遺說:“那么客人估計趙國何時滅亡?”司空馬說:“趙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為將,趙國一年以后滅亡;如果妄殺武安君李牧,趙國則不出半年就會滅亡。趙王臣子之中有個叫韓倉的,善于阿諛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趙王歡心,這個人妒賢嫉能,每每讒害有功之臣。如今趙國正是風雨飄搖之時,趙王必聽韓倉之言,武安君李牧必死。” 韓倉果然向趙王大進武安君李牧的讒言,趙王使人取代李牧統帥之位。武安君李牧返回,然后派韓倉數落李牧:“將軍得勝歸來,大王向你敬酒賀功??蓪④娀鼐创笸鯐r,雙手緊握匕首,其心叵測,其罪當誅。”武安君李牧朝北向趙王遙叩感謝往昔知遇之恩,請求賜死。武安君李牧死后才五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