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① 高臺半行云。望望高不極。草樹無參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陽道。道遠難別識。玉階故情人。情來共相憶。 臨 高 臺 沈約② 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連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赏豢梢?,何用解人憂? [注]①蕭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約: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濟縣西)人,與蕭衍同屬“意陵八友”。 (1)下面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蕭衍沈約二人同登一座高臺,采用同一視角觀望,同懷念遠在洛陽的情人,詩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筆。 B.蕭詩中,作者登高懷遠,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叢莽幻化出一條通往洛陽的道路,延伸到遠方的情人身邊。 C.玉階通常是古代淑女佇立凝望之所,蕭衍用玉階來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樣滿懷思念,為下文“共相憶”埋下了巧妙的伏筆。 D.兩首詩的開頭都用“望”字,但兩人詩中的“望”字卻不同解:蕭詩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詩中“望”字卻做遠望解。 E.兩首詩的結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情人的相思,這增強了詩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詩歌的穿透力。 (2)同為登高懷人,兩首詩歌的情感卻有一定的差別。請你結合詩句談一談。(3分) (3)蕭衍詩的前兩句如何表現高臺之“高”的?請從作品語言或者修辭方法中任選一角度,具體說明。(3分) 參考答案 (1)AE(選對一項得2分) (2)答案示例:蕭詩后四句,想象舊時情人也在思念著自己,高臺再高、道途再遠也不能阻隔他們的共同思想,借此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詩“所思”卻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在自問自答中流露出難以排解的憂愁和無可奈何的情緒。(3分,意思對即可) (3)答案示例一:蕭詩前兩句連用兩個“高”字,用最直白的語言,將高臺的雄大氣勢展現在讀者面前。 答案示例二:蕭詩首句用夸張手法寫高臺高聳入云,第二句再補充說明高臺決然望不到盡頭,極言高臺之高。(3分,意思對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