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②。 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夜風露覺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 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 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過繼給叔父,“外家”當指叔父的岳丈家。②元好問:金末元初詩人,金末時期淪為亡國奴,矢志不仕,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此詩作于回鄉不久。“去國”即故國,指已覆滅的金朝。“衣冠”,士大夫、官紳,元氏家族曾幾代為官。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首聯寫梧桐繁盛豐茂,但滿園的瑟瑟秋風、滴滴秋露依然讓詩人感覺到深秋已悄然來臨;描寫前揚后抑,視覺與觸覺相結合,渲染一種悲秋氛圍。 B.頸聯先用自然界地理上高下易位的變化,暗指國破家亡;然后與后一句眼前蕭瑟秋景相映襯,虛實相生,滄桑之感中更增沉郁之情。 C.詩的后四句側重敘事,從“衣冠”到“布衣”,地位懸殊;從少年到白頭,歲月漫長,時空強烈對比表現出詩人內心巨大的悲痛。 D.這首詩既善于運用富有內蘊的意象呈露內心情感世界的震顫,又善于在慷慨悲昂的敘述中寓含深刻豐富的議論,使人強烈感受到詩人內心強烈而復雜的情感。 16.尾聯“依舊”二字看似等閑,卻意蘊豐富,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6分) 答 15.D(敘述特點應為“平和沖淡”。) 16.一是嘆人生歷程,詩人從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開始讀書生涯,輾轉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依舊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畫了一個圓圈,一切又回到原點。二是發人生感喟,詩人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位匆匆過客,經歷了人世間各種變遷,從“衣冠”到布衣,從少年到白頭,地位與青春皆不再“依舊”,蘊涵著詩人內心巨大愴痛之情。三是表忠貞信念,以前是金庭臣民,現在金庭雖亡,自己“依舊”不改忠于金庭的初衷,體現了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氣節。(1點2分,3點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