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 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 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 千仞寫喬樹,萬丈見游鱗。 滄浪【2】有時濁,清濟【3】涸無津。 豈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紛吾【4】隔囂滓,寧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纓上塵。 注釋:【1】本篇作于沈約離京外任東陽太守途中?!?】滄浪:水名?!睹献?middot;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3】清濟:水名?!稇饑?middot;燕策》:“齊有清濟、濁河”?!?】紛吾:我。 1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外放為官,途經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顧往事,心懷落寞給友人寫下此詩。 B.“洞澈”兩句,作者寫新安江清淺可鑒,無論是冬天還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鏡。 C.自“滄浪”句以下轉入抒情,但緊跟“豈若”句又回到寫景,看似突兀卻具匠心。 D.本詩表面上贊美新安江,言語之間頗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慶幸之感。 12.“千仞寫喬樹,萬丈見游鱗”一句,以樹影和游魚在江水中清晰可見,側面寫出江水之“清”。下列詩句運用這一手法的一項是(3分) A.繁如瑞雪壓枝開,越嶺吳溪免用栽。(羅鄴《梅花》) B.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李頎《琴歌》) C.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王禹偁《村行》) D.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龔自珍《逆旅題壁》) 13.李白被“賜金返還”離開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同樣是臨江抒懷,這首詩和沈詩在景情關系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 14.在橫線上填寫作品原句。(共8分) ①祖國江山多姿多彩,引無數詩人為之揮毫。在李白筆下,天姥山雄奇高峻,“_______,______。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蘇軾筆下,長江波瀾壯闊,“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在毛澤東筆下,橘子洲頭深秋絢麗,生機盎然,“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②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有人只會抱怨沒條件讀書;有人卻選擇隨時隨地用電子閱讀器讀書、用手機app“聽書”,借助各種手段獲得“閱讀”的快樂。這正所謂“_______,_______”。 答 11.(3分)A 12.(3分)B 13.(6分) 參考答案: 李詩融情于景,詩人與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對話,江邊猿啼仿佛在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色彩,表達了詩人遠游他鄉,濟世報國之志無著的落寞。 沈詩觸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頓生自由和清凈之感,洋溢出一種遠離塵囂的輕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塵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內心。 【評分參考】景情關系2分,結合詩歌分析景物2分,情感2分。 14.(8分) ①天姥連天向天橫 勢拔五岳掩赤城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②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