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元載②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③,忽遺弓劍④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注】 ①河湟,吐蕃占領的河西、隴右之地。憲宗曾銳意收復河隴,卻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詩人有感于晚唐的內憂外患,主張討平藩鎮割據,抵御外族入侵。 ②元載(唐代宗時宰相),對西北邊防多方籌措,后因事詔令自殺。 ③晁錯對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議,漢景帝聽信讒言錯殺了他。 ④《水經注》:“…有黃帝冢,帝崩,惟弓劍存焉。”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本詩以異族占領的土地——“河湟”為題目,十分醒目,起到籠罩全篇的作用。 B.元載與晁錯的主張和遭遇頗為相似,詩人敘其事,表達對他們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二、四句相承,以黃帝的傳說,借指憲宗之死,流露出詩人對其猝然而逝的嘲諷之意。 D.河湟百姓身著異族服裝,處境艱難屈辱,但他們的心卻沒有被征服,永為漢臣。 E.“雖”和“盡”兩個虛詞用得極妙,一抑一揚,側面寫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氣。 2.本詩尾聯頗受稱道,請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CE(答對一項得2分,答對兩項得5分。)(C項,詩歌前四句抒發詩人對于河湟遲遲不能收復的感慨,所以對于主張收復失地的憲宗之死,詩人流露出的是嘆惋之情。E項,應該是正面寫出了百姓的浩然正氣) 2.①抓住富貴閑人陶醉于從涼州傳來的輕歌曼舞這一細節,揭露他們的醉生夢死之態,與“白發丹心”的河湟百姓對比,讓人產生無盡的感慨;②尾聯將滿腔抑郁不平之氣故意以曠達幽默之語寫出,不僅加強了諷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詩顯得抑揚頓挫,余味無窮。(每點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簡析 此詩旨在譏刺當時的統治者無心國事而只知享樂,表達自己對國家邊防的憂慮。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載提出過收復失地的建議,卻遭陷害;唐憲宗李純在看地圖時,也曾感嘆過河湟地區的失陷,常想恢復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歿。后四句寫河湟地區的百姓雖然淪為異族臣民,身著戎服牧羊驅馬,但卻仍然“白發丹心”地忠于漢家王朝??墒钱敵y治者對此卻無所謂,而只是對“涼州歌舞曲”感興趣,過著悠閑享樂的生活。全詩深寓諷刺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