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 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注釋】 元祐四年(1089年),陳師道在徐州任州學教授,這首詩即是在這段時期的一首重陽登高即景抒懷之作。 ①平林:平原上的樹林。廣野:廣闊的原野。騎臺:指戲馬臺。 ②人事:人世上各種事情。 ③寒花:指菊花。 ④巾欹(qī):頭巾傾斜。 石作腸:鐵石心腸。宋廣平即唐玄宗時名相宋璟,他為人耿介剛毅,而其《梅花賦》卻極婉約嫵媚之致,所以皮日休說他“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然觀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麗,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 1、這首詩的內容和一個傳統節日有關,請根據詩歌判斷所寫節日,并說明判斷理由。 2、首聯是如何寫景的?對全文思想感情的抒發起到了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重陽節。(1分)判斷理由:①題目中寫到“九日登南山”,而重陽節是九月初九,人們在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2分)②第二聯寫到菊花,而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習俗。(2分) 2.平林漠漠,一片荒涼;山寺傳來鐘聲,報知人們夕陽已到。以有聲反襯無聲,更突出了荒涼、寂靜之感。(3分)作用: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1分)為后面作者感慨時光飛逝、人生易老作了鋪墊。(2分) 二 (1)詩歌開頭兩句所寫景物的特點是 、 。 (2分) (2)賞析最后兩句詩。(3分) 參考答案: (1)荒涼 清幽。 (2分,各1分。) (2)結尾兩句抒發 游賞以后的感想。“落木”句寫傍晚登覽所見的遠近景象;“此身”句感嘆節物如此可念,登臨清賞的機會正不應放棄,而此身此日,還須忙于世務,很難得有時間,這又是十分可惜的。(3分,每個要點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賞析 《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七律。詩的首聯點出項王戲馬臺的荒廢,鐘聲中夕陽的西沉,是感喟的觸媒。第三、四兩聯說老境將至,好景不常,應該抓緊時間玩賞風光,多作好詩,不須汲汲于世俗之事。此詩清淡高致、內涵深蘊,是作者詩學杜甫的瘦勁渾厚之作。 這首詩是重陽登高即景抒懷之作,作者從戲馬臺的荒廢,夕陽晚照聯想到老境將至,好景不常,自警應該抓緊時間玩賞風光,多作好詩,不須汲汲于世俗之事。 詩的開頭兩句寫景:“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詩句中點明了季節、地點和時間,語意閑雅。戲馬臺有典故。東晉末年劉裕北伐歸來為宋公,駐守彭城,曾因餞送孔令辭官還鄉,大會賓僚于戲馬臺,一時文士如謝靈運、謝宣遠都有詩詠?;厥走^往,往日的熱鬧更顯現今的荒涼,首句的重點就在“荒”字上,有詠懷古跡之意,見出人事代謝之感。這一聯,寫景敘事不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平林”句見人事代謝之感,“山寺’’句則寓時節相催之意,這種象外之意,直透三、四兩句,加強了詩句之間意趣的融合。 第三四兩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時節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陽。每逢佳節,人們便有思親之感;而菊花卻依舊開放,還是和去年一樣,送來陣陣的寒香。詩句中含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代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的感慨。自然的規律,總是如此。 五六兩句,記節日清游的情況:頭巾被風吹得歪斜了,詩人更覺得清霜已侵上了鬢發。“巾欹更覺霜侵鬢”這一句暗用了“孟嘉落帽”的故事。所謂暗用,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完全是一個清空無礙的敘事句,寫的都像是當下即刻的事,但實際上已經暗用了某個典故。這方面杜甫做得很成功,陳師道學杜,也成功地吸取了他的這個方法。這里不但是暗用,而且是活用,也就是能從原典中翻出一種新意,別具一種風流。孟嘉落帽而不自覺,是其通脫忘懷之處,陳師道這里卻“巾欹更覺霜侵鬢”,頭巾從頭上滑下一半,更覺霜發之多,老去的感受更強了,也更深切地感覺到時節相催。從孟嘉的帽落不覺到陳師道的“巾欹更覺”,原典的意思完全被翻轉過來。下句又用了“石作腸”的典故,詩歌的語言佳妙,也有“清便富麗”的高致,就像宋廣平寫《梅花賦》,措詞婉媚,并不礙其鐵石心腸一樣。另外,此聯用兩個典故來暗寫登高賦詩,妙在隱而不露。 結尾兩句:“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性。”抒發游賞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匯滾滾來”句意,寫傍晚登覽所見的遠近景象。“此身”句感嘆節物如此可念,登臨清賞的機會正不應放棄,而此日此身,還須忙于世務,很難得有時間,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陳師道作詩多學杜甫,這首也是學杜甫有得之作,瘦勁渾厚、清淡高致、內涵深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