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商隱① 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 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②。 [注] ①李商隱,晚唐詩人,仕途坎坷不遇。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復一年過去,漢宮里像昭君那樣被冷落的宮女,年年都有。 和聶儀部明妃曲 [明]李攀龍 天山雪后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 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注]聶儀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見贈,作者以此詩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王明君,亦稱明妃。 1.兩首詩均圍繞王昭君這一歷史人物展開,情感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6分) 2.《和聶儀部明妃曲》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昭君形象?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5分) 參考答案 1.李商隱的《王昭君》,借古諷今,以毛延壽制造一個又一個昭君的悲劇,來隱射當時一手遮天、認錢認勢不認人、壓制有才之人的宦官、軍閥以及朋黨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擠壓制的社會現實。整首詩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感傷。(3分) 李攀龍《和聶儀部明妃曲》,獨辟蹊徑寫古人,通過設想王昭君遠嫁塞外后,對漢宮依然無限眷戀,曲罷竟誤以“青海月”為漢月的情景,狀其對漢朝的依戀之深,幽怨之長。(3分) 2.整首詩塑造出一個身行萬里,心懷故土,愁怨深長的悲情女性形象。(2分)整首詩把王昭君置于一個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無邊際的背景來襯托其遠離故土的無限哀傷,三、四句寫王昭君在彈完曲調的那一瞬間,竟把眼前高懸的“青海月”誤作“漢宮月”,因而遐想故鄉,留連難去,其中“徘徊” 一詞極言其對故鄉的魂牽夢繞,一往情深。(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