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自先秦以降,“義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討論的話題。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提倡重義輕利,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主張“見利思義”,先取義然后取利,強調用義來約束人的行為。孟子則進一步認為:“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強調如果一個人輕公義、重私利,就容易導致人貪婪。孟子直接取義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義與利絕對對立,二者絕對二分。相對孟子此種義利觀,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義與利者,人所兩有也”。在道德價值觀上,荀子將二者統一起來,而不是仁義與功利相互排斥、對立、沖突。西漢儒學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認為義利要“以義為主,以利為輔”,提出“正其道而不謀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觀點。董仲舒之所強調“義”,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統思想”,也正是在儒家義利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崇“義”,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為利民之事反過來說就是“義”之舉;到宋代,程穎、程頤將儒家“義利觀”推向極致,提倡“貴義賤利”,完全抹殺了利的存在。盡管這觀點到南宋得到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廣,成為此時的主流思想,但還是受到了永嘉學派代表葉適、陳亮等事功主義的反對,認為沒有“利”的“義”即為空談,毫無價值可言,所以他們將“義”與“利”相結合,提出“義利并重”的觀點。 通過對儒家“義利之辨”問題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成人”之價值取向。例如孔孟過分地強調“義”而孤立“利”,這體現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價值。而事功學派過分地強調“利”,必然會導致對“義”的失衡,這體現了“成人”現實性、世俗性、功利性的價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會問題。此外,荀子、二程、董仲舒等人將二者統一起來,“義利并重”,此種觀點成為最符合人類的“成人”的價值標準和“義利”判斷。當然,當人們處在道德困境時,“義”的優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價值取向,例如見義勇為。 (摘編自鐘純《儒家“正己”哲學意蘊及其維度探析》)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無條件服從整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使得全國人民陷入一種“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變化。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傳統的羞恥感在他們那里已經蕩然無存。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新的歷史時刻,先秦儒家義利觀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 先秦儒家義利之辨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一方面承認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倡導用道德的方式來約束利益獲取的過程,“義利兼顧”、“以義導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我們必須明白,“羞于言利”、淡化物質利益的觀念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義利統一觀不僅應當固守而且必須發揚光大。先秦儒家的“重義”精神與市場經濟追求物質利益的價值觀念相互協調發展,有利于倡導一種“義”、“利”統一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尊重他人的利益實現、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使自己的謀利行為更符合“義”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共產主義的目標是實現人的真正的自由與解放,但他們同時強調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的自由。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公與私、個人與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了一個突出問題。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辨對于建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也能產生極為有利的推動作用。首先,社會主義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堅持集團利益、社會利益為先,把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同樣,每一個社會主義的集體,都要真正代表和凝聚其成員的個人利益,鼓勵個人去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按照最大限度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規律與按勞分配的原則,為個人的全面發展開辟廣闊的空間,并最終實現集體與個人的和諧平衡發展。 人是趨利的個體,也是道德的主體。以人為主體的道德活動分為自我道德意識活動和自我道德實踐活動。自我道德意識活動和自我道德實踐活動的統一,形成了道德主體自身道德結構的穩定性。先秦儒家義利觀的終極價值取向是對高尚道德境界與道德人格的追求,先哲們提出的“見利思義”,不僅是要人們按照“義”的標準謀利,更是要為人們指明在面對利益誘惑時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思想原則。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中,提倡這樣的觀念,有助于人們擺脫心靈的空虛,找尋精神的歸宿,完成內心道德準則的確證,并最終實現全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摘編自方興《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辨的現代啟示》) 1.下列對材料一中儒家“義利之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儒家創始人孔子認為義應該重于利,也應該先于利,且義和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嶺,但并非完全否定利。 B.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認為義和利并非二分對立關系,而是可以統一起來,這一看法不同于孟子義利觀。 C.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主張義為重、利為輕,將儒家義利觀推向極致,使之成為兩宋的主流思想。 D.事功主義者不僅反對完全抹殺利,而且強調義需要利支撐,否則義即為空談,這體現了功利性的價值取向。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辨,不過兩則材料論述的重心其實并不相同。 B.材料一依時間順序梳理了儒家義利之辨的過程,認為義利并重最符合人類的義利判斷。 C.材料二認為先秦儒家義利觀的一個核心內容是認同人們用合乎義的方式獲取合理的利。 D.新中國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全國陷入羞于言利的困境,應借鑒先秦儒家的義利觀。 3.下列說法不能支撐材料二儒家“義利之辨”核心內容的一項是(3分)() A.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B.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 C.于義合者為利,于義背者為害。 D.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4.結合兩則材料,談談先秦儒家義利觀對當今社會具有怎樣的啟示?(4分) 5.《呂氏春秋》記載了“子路受牛”的故事。請結合材料,從義利之辨的角度,談談你對故事中其他弟子和孔子不同態度的理解。(6分) 有一個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孔子的學生子路經過,就立即下去把他救了上來。這個人為了感謝子路的救命之恩,就牽了一頭牛送給他。子路接受了,回來歡歡喜喜地告訴老師和同學。其他弟子都在背后議論,覺得子路既然救人,就不應該接受牛。誰知孔夫子卻很高興,稱贊子路做得對,說道:“從此之后,再見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奮力相救。”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6~9題 賈長沙痛哭 郭沫若 賈誼自從受了一些老頭子的嫉妒,在漢文帝面前中傷了他,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之后,是愛哭。 在漢文帝的前元八年,賈誼謫貶長沙的第五年上的夏天,天上出了彗星。那時候正隨著長沙王入朝,進了京城咸陽,文帝便忽然想起了他,要特別召見他,叩問他關于彗星的意見。 賈生給文帝講彗星的內容,文帝真是高興得什么似的,他得到安心之后,便于彗星之外探問了好些天文上的事情,一談便到了夜半。 興奮著的賈誼早是忘記了自己的病體的,他只覺得自己的精神不知怎地分外地振作。文帝聽得也真是專心,在賈誼說話的時候,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動了好幾次,幾乎和賈誼接起了膝來。 …… 賈誼經過一次召見之后,他的意見果然遭了采納,他的位置也得到超遷:他由長沙王的太傅調為了梁王的太傅。賈生對于梁王的教育上是有所準備的。梁王本是喜歡讀書的青年,但他卻不讓他專門讀書,要教他習騎馬射箭。他自己也不惜鞭策著自己的病軀陪著梁王練習這些武藝。這用意不消說是很明白的,他所期待于梁王的,是要他成為一個有文事又有武備的全才,以抵御中國的外患,預防中國的內亂。然而誰能料到賈誼這樣的善人,終竟只能成為一幕悲劇的主角呢? 他在梁國住了將近四年,在前元十一年的六月又陪著梁王入朝。他們是一路騎著馬進京的,臨到咸陽城下,剛好入冠的梁王有意矜示自己的英武便縱馬飛跑起來。但不幸在咸陽橋上馬失前蹄,梁王便墜了馬,把腦袋跌破了,死了。 賈誼看到梁王的死,由于突然的沖擊和過分的失望,頓時在馬上便吐了幾口血。賈誼的病已經沒有再起的希望了,自然被罷免了,回到了他的洛陽的老家。以后便一直沒有起過床來。 他在病床上荏苒了有一年的光景,每天所縈懷著的都是些悲哀的往事。 有一天行將破曉的時候,他一個人睜著眼睛仰臥著。顏面骨上只蒙著一層羊脂玉一樣的皮膚。他突然看見虛空中有一位很憔悴很瘦削的人,年紀怕有六十歲的光景,頸上帶著一串秋蘭穿成的花圈,上衣是荷葉集成的,下面的裙子是白色的荷花瓣子集成的。那人很親藹地埋下頭來看著他,他聽見他在向他打招呼,是他聽慣了的長沙附近人的聲音。 “賈先生,你認得我么?” 賈誼的深陷著的兩眼中閃出了一絲有潤意的微笑。 “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嗎?”他叫了出來,聲音是嘶的。“難得你老人家遠來。……我有一肚子的話正想對你老人家說。……我看,我是敗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從有了知覺以來,我自己問得過良心,……我從不曾做過一件對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傾軋過人,并不曾想把別人擠掉讓我自己稱霸。……我教梁懷王騎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內患隨時有爆發的可能,外患沒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為真正的國家的柱石。……然而……誰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輩子,……盡心竭力想做一個‘人’……然而,我到底因為什么得罪了他們,他們是這樣執拗地殘刻呢?……內憂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緊了,而他們不管,……他們卻只曉得來攻擊我……他們到底是怎樣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實在是不明白,我要請你告訴我。” 賈誼氣喘吁吁地唱著獨白,就象真的在說夢話一樣,但屈原的影子仍然在他的眼里,而且又在向他說話。 “賈先生,你太興奮了,”長沙口音在對他說。“你是很聰明的人,你所問的一切,我相信你自己都是已經明白了的。你怪那些老人們為甚要忌刻你,這理由不是很明白的嗎?因為你比他們強,故爾他們怕你,你太倔強了,所以便成為眾矢之的。他們攻擊你,忌刻你,事實上是看起了你,怕你。你何必要同他們計較,把他們的毒箭自己拿來插在心上呢?他們是希望你的肉體和精神趕快停止作用的,你的正當的防御,應該是保重你的身體,堅強你的精神,把他們的攻擊看成一群蚊虻過耳。天下贊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少數,你應該為贊成你的多數的人保重,你應該把他們領導起來作安內攘外的工作。你的精神和主張已經為多數明白的人所景仰,你千切不要自己承認敗北啦。你是勝利了的。” 這一番話,其實是賈誼自己心里的話,他是起著了幻覺的現象,把自己腦中的屈原客觀化了。“是的,先生,”賈誼伸出了手來,白珊瑚一樣的手和空中的幻影作把握的形勢。他又叫著:“你的死決不是敗北。我也不承認自己的敗北了。先生,你雖然死了,但你永遠是我們中國人的力量,是我們中國人的安慰,我們中國人的正義感是由先生的一死替我們維系著的。先生死了已經百年,但先生沒有死,我相信就再隔千年萬年,先生也永遠不會死。我們在先生的精誠之下團結了起來,先生,你把死來戰勝了一切了。我要跟著你來,先生,我要跟著你來。” 賈誼愈見用力握著拳頭,象要從床上起來的樣子,但他的身子突然象一段洋燭一樣向枕上反倒下去了。 床頭的矮桌上一盞如豆的燈光,為倒下去的風勢所撲滅。室中黑暗,什么也看不見了。只是東壁的窗縫里漏進了一些破曉的光線。 1936年5月3日 (節選自《中國現代歷史小說大系》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因受到了老頭子的嫉妒,總是愛哭,表明了賈誼在對抗生活的挫折上缺乏韌性,這也是他后文在夢中被屈原安慰的原因。 B.賈生給文帝講解彗星的故事,一方面說明賈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通曉天文地理的奇才,另一方面為他的升遷,成為梁王太傅提供依據, C.小說通過對比、心理、語言描寫等揭示了西漢文帝時期社會現實,也影射了當下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所處形勢。 D.“我要跟著你來”,小說最后通過賈生的心理描寫,說明了屈原力量的感召力,也暗示了賈生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尾聲。 7.關于文中屈原勸慰賈誼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先生,你太興奮了”,這里的“興奮”,與上文加點的“興奮”含義不一樣。 B.屈原認為賈生應該知道自己為什么被忌刻,不過是想獲得一種心理慰藉。 C.天下忌刻賈生的人是少數,屈原勸賈生要保重自我從而更好地跟他們斗爭。 D.屈原勸賈生要樹立自信,堅強自我,這進一步加深了賈生對屈原的敬仰之情。 8.作者描寫賈生的獨白和屈原的勸慰采用了不同的言說方式,請結合內容談談你的理解。(4分) 9.晚唐詩人李商隱在詩歌《賈生》中寫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與這首詩相比,本文在情感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